2月18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召集相關光伏企業舉行座談會,就2019年光伏發電建設管理相關工作第3次征求意見。
此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主管部委曾于1月18日、1月22兩次組織召開了2019年光伏電價政策座談會,梳理了2019年市場發展的整體脈絡。
七大亮點、五特色
據能源新聞網從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獲悉,此番第三次座談會國家相關部委負責人、光伏企業家和行業協會等參會代表主要圍繞著光伏發電管理的機制創新問題展開了深入地探討和交流。
鑒于以往補貼總量和裝機規模脫節的現實,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經過多次協調,準備在七個方面展開創新嘗試,以穩中有進的推促光伏產業發展。
一是“量入為出”以補貼額定裝機量;二是精準分類,光伏項目分為有補和無補兩大類,有補貼項目分為扶貧項目、戶用光伏、地面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和領跑者、特高壓通道配套等專項項目五個類型;三是戶有光伏單獨管理,實施固定補貼制;四是5.31后并網的戶用光伏可申報2019年額度;五是除扶貧、戶用、領跑者外,工商業分布式和地面電站采取競價方式獲取指標;六是補貼申報和競價由國家能源局全國“統考”,競價以全國排名的形式公開進行,避免了一些暗箱操作;七是競價項目實施補貼退坡制,逾期未建取消資格。(詳細內容,請參閱《權威發布|國家能源局光伏座談會重點討論了這些內容...》)
正在討論、制訂之中的2019年光伏新政體現了相關部委“一體化”管控的思路,即在政策制訂過程中,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通誠合作、全力協調,在抓落實方面則各管一攤、各司其職。
簡而言之,2019年光伏規模管理可歸結為5句話:財政部定補貼規模、發改委定補貼上限、能源局定競價規則、企業定補貼強度、市場定建設規模。一定程度上講,這有利于解決各部委以往“各自為政”導致裝機光規模與補貼指標脫節的情況。
量定市場 補貼雙軌制
據了解,該征求意見稿細節流出后,業界反響良好,普遍預計這利好行業可持續發展。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新政仍需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
光伏行業專家張衛紅表示,新的意見并未出臺征求意見稿,而是主管部門就擬出臺的政策與參會主要企業進行座談討論,待各方討論后認可就有可能直接出臺正式政策文件。因市場對政策千呼萬喚,時間緊迫,主管機構這種做法務實、有效,值得點贊。
可再生能源電價征收范圍為除西藏以及農業用電之外的全社會用電量,2018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為68449億度電,比2017年增長8.5%,第一產業用電728億度,比2017年增長9.8%,可以計算出2018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如果能在征收范圍內全部征收,比2017年增加109億,因存在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不到位等情況,能源主管部門將2019年新增風電與光伏裝機補貼定總額定為50億,其中光伏補貼30億。
與以往光伏發電額度建設、調控機制不同,2019年光伏發電管理的最大特色就是“量定市場”。“現在的指標管理方式是戶用和工商業分布式指標分開管理,戶用光伏實施固定補貼,先建先得,工商業分布式采取‘浮動’補貼制,實施競價投標,低價者得。總量控制方面則視電力消費新增的可再生能源補貼額度而定,總盤子為50億元,2019年新增光伏的總盤子為30億元,錢用完為止,以錢決定最終規模,而不是預先估算規模。”
2018年3月份,國家財政部發布當年財政預算數據顯示,2018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預算數為755億元,比2017年執行數增加49.5億元,增長7%。2018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支出預算數為838.88億元,比2017年執行數增加126.82億元,增長17.8%。與之相對應的整體績效目標是:新增風電投資700億元,新增光伏投資2400億元,新增風電發電能力1000萬千瓦,新增光伏發電能力3000萬千瓦。

五大問題待解
拿30億元辦30億元的事兒,視國家財政情況“量入為出”,以市場化的思維去引導產業的發展,是一條不錯的管控思路,卻也會涉及指標的劃分,各方的利益平衡問題。
1、指標分配問題
1月22日,發改委價格司第二次召開2019年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研討會,提出今年擬安排30億元補貼額度,用于全國光伏發電“新增”項目補貼。
目前工商業分布式、地面電站、戶用光伏、光伏扶貧與光伏領跑者等需要補貼的項目均來自于30億元補貼資金,在這些項目之間如何劃分,多少給戶用光伏,多少給工商業分布式和地面電站,主管部門如何在不同類型光伏項目之間進行協調也是一個問題。
2、戶用規模確定問題
據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鄧永康預估,531之后裝的戶用光伏項目,未進入補貼規模的非官方統計容量為0.3GW。張衛紅認為此統計數字可能比實際偏低。第三次研討草案表示,5.31后并網的戶用光伏可申報2019年額度,但給2019年多少戶用指標并未確定。
第三次草案首次將戶用光伏單列并給予單獨規模,實施固定補貼。國家能源局年初發布國家補貼支持的戶用光伏年度裝機總量,由電網公司每月公布上一個月的裝機量,當公布的上一個月裝機量已突破總規模限制時,有一個月緩沖期為并網截至時間。
3、工商業分布式遺留問題
草案表示,5.31后并網的戶用光伏可申報2019年額度,但并未就5.31后并網的工商業分布式如何處理予以說明。
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光伏發電新增裝機44.26GW,僅次于2017年新增裝機。其中,集中式電站和分布式光伏分別新增2330萬千瓦和2096萬千瓦。
按照5.31新政規定,2018年安排10GW分布式計算指標計算,當年有10.96GW的分布式沒有補貼指標。“如果30億新增補貼只用于新增規模,那2018年已經并網無指標的怎么辦,難道還要成為黑戶嗎?這是2月18日會議沒有討論的地方,下次開會應該提出來請決策層討論,最好的辦法是2018年已經并網完成的按照2019年工商業政策執行,與新增工商業同等條件下參與競價獲取指標。但按照第二次會議討論精神,30億是用于新增裝機補貼,借以期望2019年的裝機繼續有好的表現,如果將2018年的工商業納入2019年進行競爭,2019年的新增裝機肯定比預期要打折。”光伏行業專家張衛紅說。
4、領跑者基地語焉不詳
新政擬就2019年規模指標在全國分配,以“統考”的方式“擇優錄用”體現了公平競爭的原則。但這最符合市場化原則的政策創新在領跑者項目上語焉不詳,易產生分歧。據了解,2019年規模指標將在全國分配,第四批應用領跑者落空的解讀也應運而生。
據能源新聞網了解,2017-2020年領跑技術基地每年的計劃建設規模均為8GW,累計為32GW,系《國家能源局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所作的發展規劃。同時,河南南陽、遼寧阜新和黑龍江鶴崗等省市業已開始了第四批領跑者的申報。
如果領跑者項目因新政而落空,在業界看來,主管部門出臺的政策豈不有朝令夕改之嫌,其公信力可能因此而遭受質疑。
對此,張衛紅認為,領跑者是國家層面主導的非技術成本降低,而普通平價上網示范項目則是鼓勵地方政府降低非技術成本。第三批的光伏領跑者價格已經接近于平價上網甚至個別低于當地脫硫燃煤標桿電價,預計第四批光伏領跑者將會出現更大范圍的平價上網。由于領跑者的非技術成本大大降低,需要補貼很少,且對于先進技術有很好的帶動作用,對于全國平價上網項目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階段有必要繼續實行。因此,2019年領跑者基地指標應該還會有。
5、光伏扶貧規模已定,還未出臺
2018年11月9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印發了《關于填報光伏扶貧有關信息的通知》,要求開展光伏扶貧的試點省份和擁有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的省份按要求填寫光伏扶貧項目信息,并于11月15日前上報。
據張衛紅透露,本次征集共收集光伏扶貧信息總規模4.2GW,實際符合《光伏扶貧電站管理辦法》且在471個縣名單里的約1.5gw村級扶貧電站。如果2019年針對光伏的新增裝機補貼資金30億,肯定要優先滿足光伏扶貧,剩下的資金才是滿足其他光伏補貼項目。如要確定各光伏類型的補貼金額,首先經過預先的核算,并刨除光伏扶貧之后,再核定戶用光伏補貼總額和其他類型補貼總額會比較好。因此,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提前的核算非常重要。
春天已來!
據悉,本周能源局新能源司除會征求企業意見外,還要廣泛征求行業協會、相關專家、金融機構的意見。預計上述懸而未決的問題,國家主管機構也在緊鑼密鼓的討論協商之中。
“有總比沒有好,有補貼就是利好。”第一輪征求意見稿流出后,一光伏人在媒體平臺敲出了這樣的心聲。目前,光伏市場形勢正朝積極的方向發展。
兩次討論會流出的政策草案顯示,目前各方就三類地區地面電站標桿電價按0.4、0.45、0.55元/千瓦時執行這一框架基本無異議。同時,戶用和工商業分布式補貼標準已提高到擬定區間0.15-0.18元/千瓦時和0.1-0.12元/千瓦時上限。
分歧、爭議一直都在,是無法逆轉的現實。政策、文件可能不會十全十美,兼顧到所有人的利益,市場卻總會給光伏一個盡善盡美的表現機會!
上一篇:光伏讓居民百姓受益,應該多鼓勵支持! 下一篇:全面競價背景下,哪些地區光伏電站將更具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