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電企業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進行結構調整,正處于綠色發展、轉型升級、新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目前,新冠肺炎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民經濟、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也間接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用電量。目前,發電企業的首要任務是保證供電充足;在疫情后期,發電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在穩定的環境中規劃長期、穩定和長期的變化和擔憂。雖然很難作出準確的深度和廣度疫情的影響,但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電力公司可以做早期預測,提前取得了堅實的進展,我們充分發揮企業防疫抗病過程中緊急電力的社會責任,并且可以有效應對做生意將影響降到最低。為此,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對疫情的影響及對策做一些粗淺的分析,以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影響分析
整體的力量。根據2003年“非典”的影響和目前的經濟規模,專家們將此次疫情的經濟影響持續時間和范圍分為樂觀、中性和悲觀三種情況,預計對GDP增長的影響分別為0.5、1和1.5個百分點。2019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9.08萬億元(增長6.1%),全社會的電力7.23萬億千瓦時(增長4.5%),從2016年到2019年四年在中國的電力彈性系數為0.73,0.97,1.29,0.74,分別加權平均后,結合三種疫情對GDP的影響值,2020年全社會負面影響,功率約為0.46 ~ 1.39%的電力消耗增長影響大約330 ~ 1000億千瓦時。
電力行業。2019年,全社會第一產業用電量占比為1.08%,第二產業占比為68.32%,第三產業占比為16.42%,居民用電量占比為14.19%。在短期內,由于春節假期延長和出口限制,此次疫情將對第一季度服務業和制造業的電力消耗產生影響。全年,制造業和傳統高容量產業用電量增長將受到產業結構調整、貿易差異、房地產增速放緩等因素的影響。增加基礎設施投資的事實是宏觀經濟的反周期調節的手段之一,在第一季度是有限的,但將恢復后,高負載的電力消耗能源產業將略有下降,但不顯著。防疫和控制,與此同時,產生了大量的諸如醫藥、衛生、健康保護、應急物資、綠色食品、交通、物流等領域的新需求,加上更多的從離線到在線,人工成機器,現場遠程,手動轉換成場景需要一個更大的數據中心,如智能和網絡設備的支持,在新產業帶來了一定規模的投資,上述地區和數字信息,與前些年相比,網絡通信和上下游產業鏈設備制造等方面的功耗將有較大的增加。
負載面積方面。此次疫情對中國中部、東部和南部地區的工業制造業和服務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些地區第一季度的電力負荷將明顯下降。例如,作為最大的電力用戶之一的汽車制造商,占中國湖北省汽車總產量的10%。目前,業內預測,受疫情影響,今年一季度全國汽車產量將同比下降15%左右。由于建設的延誤,河南省今年第一季度的用電量預計將比去年同期下降約7%至10%。受工期延誤影響,其他省份企業的電力負荷將在短期內暫時下降。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企業陸續復工,其他地區的電力負荷將在后期得到補償,影響不大。但與貿易和出口相關的行業將受到內外環境的綜合影響,電力消費增速將放緩。綜合來看,今年一季度,發送省和接收省的基礎型電廠的利用率將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隨著二、三產業逐步恢復運營,電力負荷將穩步回升。由于部分煤礦尚未恢復生產,煤炭市場供應面將在一季度趨緊,后期逐步穩定。

二對策建議
當前,中國經濟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發展,大部分產業正進入新舊動能轉換階段,發電企業也正處于綠色發展調整和技術創新轉型時期。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初衷和使命,用系統論的方法尋求多目標之間的動態平衡。無論是在疫情發生期間還是之后,確保我國發電企業的穩定供應、成長和運行都具有積極意義。
提高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下的競爭力。發電企業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供過于求、價格波動、市場改革等成為必然趨勢。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的一份聲明,在2018年降價10%的基礎上,2019年工商用電價格將下調10%,企業年平均用電成本將減少846億元。2019年,全國電力交易總量2.83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39.23%。全國火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由2011年的5305小時下降到2019年的4293小時,總體下降1000多小時。在這種形勢的逼迫下,發電企業所能做的就是在不確定性中找到自身不變的根基,提高競爭力,筑牢護城河。一是不斷優化權力結構。在火電領域,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關停老幼產能、置換產能、技術改造。城市負荷地區的電廠以擴大供熱、靈活改造和綜合能源服務為重點。不僅在新能源方面,我們應該繼續開發景區項目地區的優質資源,而且強大的發電集團應該專注于技術創新,因為新能源的前景遠超過減少單位成本的新電站的投資。與現狀相比,其真正的未來是實現應用場景、連接方式、價值邏輯、功率轉換效率等方面的顛覆性變化。
二是樹立新的營銷理念。更積極適應電力市場,積極參與規則研究,積極爭取中長期、現貨交易的主動權,建立全面的收益計量模型,適用于區域網、屬地和工廠的常規用電、容量補償和輔助服務。分布式發電并網面對新的商業形式的變化和新要求爆發期間和之后,我們可以完全滿足日益增長的直接供電的需求,和熱氣體,加熱等醫療、制藥和化工、直接供電網絡IDC數據中心和移動互聯網基站批發電力需求和設備。加快供應方式創新,樹立“電、熱、水、氣”產品+服務的市場營銷理念,建立短期安全、中期市場合作、長期協作共享的共生模式。第三,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在燃料方面,綜合考慮安全生產、能源消費技術、檢修維護、經濟可行性等因素,探索科學合理的配煤和燃煤計劃。在人力方面,要合理優化組織,完善人員與崗位的匹配,培養梯隊繼承,完善考核激勵,盡量減少外包。在資金方面,為了在疫情期間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央行近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流動性1.7萬億元。目前,人們普遍預期,為了緩解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貸款利率將進一步下調。發電企業可以選擇機會進行合理的貸款置換、股權融資,這有利于降低財務成本和負債率;同時更加注重現金流管理,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
對于生產經營技術成熟、經歷過幾次煤炭回升周期的發電企業來說,雖然精益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降低成本的空間也極為有限,在量的變化不夠的情況下,需要尋求質變。從長遠來看,發電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是加快數字和電力生產,在無人操作的深度融合,那么聰明的檢查維護,生產鏈和精確測量報價,智能電源加熱,綜合能源服務逐漸轉變到研究和開發,常見的應用,對傳統能源可以分配。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加強產業合作。中國經濟雖然處于三期疊加階段,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中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高度產業分工與合作的社會生產模式,已經在各行業與企業之間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生態關系。一個是互惠。例如,火電企業應加強與電、熱用戶、設備制造商和研究機構的互惠關系。煤炭、電力企業通過交叉持股、合資興辦坑口電廠、長期合作的燃料購銷戰略、因地制宜的重組整合等方式進行煤炭、電力聯營。與鐵路、航運、港口等交通運輸部門開展更加精準的合作。第二是合作。例如,在新能源項目建設中,一季度的延誤可能會影響到并網時間;二、三季度可能因恢復集中建設導致建設單位、勞動力、設備供應、建設資金短缺。因此,業主單位有必要做好規劃,主動應對,與股東、施工方、設備供應商、金融機構、電網接入部門進行協商,全力配合,確保項目有序發展。第三,支持。加強與政府的溝通,獲取理解和支持,把握政策細節。有困難的企業積極與主管部門溝通,爭取合理的政策減免稅費和專項補貼。
3、看
風景要長。未來,世界領先、引領、示范的發電企業將不僅僅是示范發電企業,更將是規模化建設的科技型發電企業。當然,這不是發電行業單獨能夠實現的,需要在多個領域共同努力。結合我國的資源稟賦、地緣經濟特點和電力產業發展階段,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一是調整電力供應結構,重點是科學發展新能源,難點是優化煤電定位作用。二是提高電能效率,數字化融合是必然之路,產學創研用連接是具體路徑。第三,發電企業未來的經營模式應該是縱向合作,橫向開放共享,探索平臺化、生態化的新型發電方式。第四,為電力市場的改革,這個系統,主體,電力市場規則和技術應該進一步改善的鏈接,和整體平衡的基本保證和市場化基于權力的特殊性質產品應完全理解的思維。第五,電力供應、電力市場、用戶、電網等實體在電力系統下需要有更多的動態整合、因子匹配、傳輸順暢,從而共同實施新的國家能源安全戰略。
我國依靠完善的工業體系,大型電力消費市場和電氣化的廣闊前景,進一步利用系統和實現新的發展理念,關注能源和生態的共生系統,數字集成為突破,加強協調合作,持續的開放共享方面,新能源發電企業將提供建設美麗的中國。
上一篇:遐想下太空中的太陽能發電站 下一篇:光伏是產業扶貧領域受疫情影響較小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