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牌樓鄉東岔村的山坡上,
一塊塊光伏板在藍天的襯托下,
享受著陽光浴。
便是這一塊塊光伏板成了
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銀板”,
也正改變著圍場縣各村團體經濟落后的相貌。

前幾年,劉萬財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老兩口的低保和養老金盡管不多,但穩定的收入讓這個貧困的家庭看到了日子的希望。而真正讓劉萬財感到高興的是,上一年天津市武清區投資3076萬元建成的東岔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又讓這個家庭多了幾份收入。
“光伏板占地租金每年2200元,我孫子每月在光伏電站打工又有2000多元的收入,光伏發電每年分紅有3000元,我家的日子真是越來越好了!”劉萬財掰著手指說。
建造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既是武清區定點扶貧的暖心工程,更是支持圍場縣經過工業扶貧完成從“輸血”到“造血”轉變的利好工程,劉萬財口中的東岔村級光伏扶貧電站便是其中之一。光伏扶貧既推動了精準扶貧,又加快了節能減排型社會的建造腳步,完成了扶貧開發和新能源使用、節能減排相結合,讓土地和光照資源優勢轉變為百姓兜里的真金白銀,為圍場縣綠色開展的道路增添了一抹亮色。
“
“這個項目采取的是13個村聯建形式,2019年6月開工建造,當年12月悉數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4095千瓦,占地143畝。”駐村干部宋克勤介紹,該電站年發電552萬千瓦時,按照現在標桿電價0.75元/度測算,年均收益約390萬元,可帶動630戶貧困戶持續20年每年增收3000元,有用帶動了當地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光伏電站不只給貧困家庭帶來增收的大禮包,還為團體經濟開展注入了電,解決村團體脫貧難題,完成了“造血”式扶貧。宋克勤說:“光伏電站收益用于建立防備機制,大部分收益資金用于貧困戶增收,要點重視邊際戶,防止其返貧。其余部分用于村級公益事業。有了這筆錢,以后對有殘疾、大病的困難家庭能夠進行幫扶慰勞,還會對村里的基礎設施進行提高改造,村莊美了、農民富了,小康夢就能完成了。”
拔窮根,開展工業是底子。
一塊塊光伏板串聯組成一大片電池組件,
經過“光伏效應”,
將吸收的太陽光能轉變為電能的過程,
更是貧困村民向“陽光存折”蓄積財富的過程。
“
武清區扶貧干部,圍場縣委常委、副縣長劉繼群說:“到現在,武清區累計投入8936萬元,先后兩批建成村級光伏扶貧電站154個,覆蓋159個貧困村,總裝機規模為4.89萬千瓦,添加收益800多萬元,全面助推當地脫貧致富提速。”
上一篇:太陽能熱發電的戰略定位 下一篇:有可靠證據表明光伏電站和臺風不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