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永恒的不變,就是“變”。
對于光伏產業,借用《大話西游》的經典臺詞,也許,我們猜中了開頭,卻未必能猜中結局。
頗為難熬的2019已經過去,撲面而來的2020,我們依然會如此的“南”嗎?基于對光伏2019的觀察和總結,筆者對光伏2020做出十大疑問,或者說十大“猜想”,光伏發電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拍磚、留言。
一:到底是什么在阻礙光伏發展?
當我們,當全球各種研究和咨詢機構,當各路權威專家為光伏鼓與呼,并樂觀預測十四五,以及未來10年、20年,光伏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時,我們卻一次次發現,這個光明行業的阻礙因素依然無處不在。中國光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得不承認,面對傳統能源,我們依然是弱小的。最近一兩個月發生的一些熱點事件,再次提醒光伏人,行業要發展,更要全方位分析問題,甚至更要“跳出光伏看光伏”。
比如,華能集團榆林伊當灣光伏項目的爭議與調查,“建光伏電站砍了10萬棵樹”等傳言,依然會讓很多非業內人士,對光伏行業產業極多誤解,非正面的公眾輿論依然會長期影響一個行業的美譽度,影響其長遠發展;又比如,去年底,某省能源局“2020年光伏保障收購擬安排900小時,其余全部參與市場化交易!”的《意見稿》引起行業巨大爭議。
再比如,當我們樂觀的預計到2050年,光伏在全國發電總量中的占比能達到35%甚至更高的時候,不少傳統能源的權威人士“愿意”給出的答案卻是1.5%—3%。這是多大的差距?
以上類似案例不勝枚舉,綜合來看,當我們在高呼“煤炭已死,光伏永存”時候,光伏的發展實際上依然阻力重重,任重道遠。

二:光伏政策還要等,等,等?
等,對于光伏人而言,終究是煎熬和痛苦的——特別是政策。
智匯光伏的王淑娟老師總結說,“等,用來總結2019年國內光伏行業的狀態,似乎再恰當不過!”1月—4月等指導電價,1月—5月等競價政策,6月—7月等競價結果,我們等補貼解決方案,我們等隔墻售電放開,到了年底我們又到年底又等指導電價。
2020年,我們還需要再等嗎?
去年11月底前,國家能源局就2020年光伏的管理政策已經開了6次征求意見會,當時有消息稱,12月份就可以將正式稿發出來。然而,最終等來的還只是征求意見稿。眾所周知的是,文件中幾個刺眼的“X”,也透露出國家能源局的無能為力。
想起有位龍頭企業的掌門人2019年曾和黑鷹光伏說:“常言道,一年之計在于春,但你說這春天都過了大半了,光伏的春天在哪里?你說這政策.......”
光伏人最怕什么?不怕吃苦,不怕投入,不怕技術問題,不怕任重道遠,就怕政策的突發或無限延遲。政策如老牛慢車,猶抱琵琶半遮面,讓你望眼欲穿。2020的光伏政策,我們會不會又一次等得花兒都謝了?
三:三角債能否緩解?
“531”后至今,很多光伏企業活得很難。
新能源行業龐大的“三角債”規模就是就是證明。
黑鷹團隊曾統計發現,不只光伏,風電的三角債規模也旗鼓相當。
一些列數據顯示,壓在新能源企業身上的債務大山還在加速膨脹。
其一是,截至9月末A股83家風電、光伏上市公司應收賬款及票據規模達2148.68億元,約同比增加了56.08億元。應付賬款及票據規模為2177.85億元,略高于應收款規模,很多行業巨頭將應收賬款壓力向上游供應商轉移。
其二,截至9月末這83家新能源公司長短期借款合計為2690.29億元,而它們擁有的貨幣資金總和為1435.84億元,兩者存在1254.45億元資金缺口。
其三,40家新能源公司資金凈值為負數(存在資金缺口),14家企業資金凈值更是在負10億元以上,這里面出現多個行業巨頭的身影。
產業加速洗牌之下,已有不少企業陷入經營困境或者隕落;“活著”的不少企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償債壓力,部分老牌巨頭都發生了債務逾期,甚至部分企業被列入了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撲面而來的2020,新能源行業的“三角債”問題會得到緩解嗎?
四:補貼拖欠能否有效解決?
補貼拖欠,這已經是個老問題了,是讓無數光伏企業揪心焦慮的問題,也是讓新能源行業出現巨量“三角債”的主要原因。
去年12月底,國家能源局下發的相關意見稿中,暫未明確2020年度補貼總額、戶用補貼額度分配以及競價指導價和戶用補貼強度。
國家電投超過300億、三峽超過100億、中廣核超過150億元、協鑫新能源90億元……補貼被拖欠在數億元的光伏投資企業比比皆是,不僅是民營企業,就連一些“財大氣粗”的央企都數次在相關會議上呼吁主管部門想辦法為補貼拖欠找到一個解決的口子。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受補貼拖欠所累,這是一場事關“生死存亡”的考驗,2019年頻繁的電站交易印證了這一點——為了生存下去,民營光伏投資企業不得不通過變賣資產的方式獲取現金流;對于這些電力央企來說,在背負數百億元的巨額補貼包袱之后,其相關負責人也在年終述職時無法交待。
據光伏們的報道,目前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基金的征收總額僅能滿足2015年底前已并網項目的補貼需求,“十三五”期間90%以上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補貼資金來源尚未落實,截至2018年底,電價補償累計缺口達2331億元。中國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已經給光伏投資企業帶來了數千億元的“應收賬款”,整個行業不堪重負。
2020,補貼拖欠的問題,能否緩解,能否有效解決?估計,還是“南”!
五、強勢擴張和投資會否繼續?
一面是不少企業部分產能的停產,一面是不少企業的強勢擴產。這是光伏2019的一大“奇觀。”
黑鷹光伏曾統計發現,截止9月,32家光伏企業公布的投資規模在億元以上的重大在建工程達到了82個,投資約算合計達824.93億元。其中,隆基股份、通威股份、中環股份、東方日升、愛旭科技等企業高效產能的擴張最為兇猛。
我們近期最新統計發現,如果算上電站投資項目等,2019年,光伏企業產能與項目投資的金額超過了4000億元。
已經到來的2020,您認為,類似的兇猛擴張是否還會繼續?
六、2020將是部分企業的“裸泳年”?
“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
光伏的2020,是否就是潮水加速退去的一年?
慘烈競爭之下,幾家歡喜幾家愁?有幾個數據可以體現出光伏企業目前面臨的壓力。比如,截至去年10月底,56家光伏企業擔保總額高達約1308.5億元,前30名企業擔保總額都在10億元以上。部分企業已經爆出了擔保危機,企業面臨巨額補償,甚至破產重整危機。
首先鬧得沸沸揚揚的是是江西旭陽雷迪,自2018年6月爆發討薪事件以來,不斷被爆出停產、裁員、員工維權、破產重整等新聞。老牌光伏企業昱輝陽光近年迅速式微,同樣是老牌光伏企業,海潤光伏在2012年-2018年7年間連續累計虧損達75.16億元,并在今年7月12日以“退市”落幕。
曾經的“老大哥”英利2018年被退市。順風清潔能源在2015年-2018年合計虧損超過55億元。2019年8月6日,天龍光電發布公告稱,上市公司的3個公司賬戶和1個工會賬戶被凍結,賬戶余額累計超過30萬元。公司設備制造生產線繼續停產。也就在2019年,漢能陷入討薪事件長達半年之久。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此外,根據媒體統計報道,昌盛日電、中民新能、青島瑞元鼎泰、保定天威英利、黃山睿基等不少光伏企業成為“失信被執行人”。
殘酷競爭,優勝劣汰,伴隨洗牌和產業集中度的提升,2020,可能真會成為不少光伏企業的“裸泳年”。
七:是否會有更多光伏企業實現上市?
登陸資本市場,這是諸多光伏企業仍懷的夢想。
黑鷹光伏曾統計發現,截止目前,中國已有80家左右光伏企業搶灘美股,登陸港交所,戰A股。
此外,截止目前,28家光伏企業從新三板摘牌;正信光電、海泰新能、陽光中科等78家光伏企業仍在新三板征戰。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截止目前,仍有11家光伏企業正全力向資本市場發起沖鋒。這11家光伏企業中,有的正在以IPO方式登陸資本市場,代表企業有天合光能、中信博、上能電氣、楊凌美暢、明冠新材等;有的企業則選擇借殼術期望搶先登陸A股;還有的已進入報備、輔導階段,代表企業漢能、古瑞瓦特、固德威等。
最新的消息是,證監會第十八屆發行審核委員會2020年第10次發審委會議召開,晶科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科電力”)首發獲通過。這是今年過會的第9家企業。
晶科電力主營業務主要分為光伏電站運營和光伏電站EPC兩大板塊,涉及太陽能光伏電站的開發、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等環節,以及光伏電站EPC工程總承包、電站運營綜合服務解決方案等。
八:國有資本的進擊是否更加猛烈?
國有資本對光伏下游的進擊已是眾所周知,甚至可以說是2019年光伏領域的“熱點詞”之一。從4年前開始,國家電投、中廣核、中節能、北控等央企、國企馳騁領跑者項目;隨著國內大型地面電站市場由領跑者過渡至競、平價項目,國企再度“開足馬力”。
在國家公布的2019年競價項目中,國家電投、中廣核、大唐、廣州發展新能源、華能、中節能六家公司拿下4528MW地面電站指標,占比近3成。而在平價項目中,根據項目公司對應股權情況統計,僅國家電投、華能、中廣核、廣東發展四家央企獲得超3GW的指標,其中國家電投以1.1GW登頂,成為名副其實的電站“巨無霸”。
事實上,國企有國企的優勢,民企有民企的優勢。無論是大舉進攻電站下游,還是接連接盤民營光伏企業,國企志在謀劃新能源大棋,而這盤棋局的促成,既有國企的主動出擊,也有民企的被動讓步。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叱咤光伏電站市場僅是國有資本進擊光伏產業的一環,出于置換清潔能源資產、處置虧損產業、謀求新的增長點等因素,在光伏上游制造端和設備端中,國企也在悄然進場。
比如,山煤聯手鈞石,布局HJT;國家能源集團進入CIGS組件制造;中建材進入CIGS組件制造;平煤神馬集團滲透高效電池片制造;三峽資本投資杭州納纖,布局鈣鈦礦......
國資大面積加速入場,從電站到制造,到底會給光伏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特別是對分布式和戶用領域的影響,目前尚難有準確的預測。
2020年,國有資本對光伏領域的進擊還會加速嗎?
九:2020還有多少降價空間?
價格戰是光伏行業過去永恒的話題;換個角度,充分的價格價格競爭(非惡性),也有利于光伏早日全面實現平價上網。
根據智匯光伏王淑娟老師的統計,2019年,光伏產品的降價幅度從0~33%不等,降幅最小的是單晶硅片,雖然稅由16%降低到13%,但售價上升了1分/片;降幅最大的是多晶電池片,降幅高達33%其他產品的降幅集中在20%左右。總體而言,多晶系列產品降幅高于單晶產品。2019年部分產品降幅高達33%,平均降幅20%左右。
(表格來源:智匯光伏)
在平價上網的“前夜”,在光伏十四五的過渡年,2020年,光伏是否還會出現慘烈的價格戰,光伏產品到底會有多大的降幅?
十:單晶成為絕對主流?
過去的2019年,無疑是單晶對比多晶市場的“反轉年”;而已經到來的2020年,單晶會否成為絕對的主流,甚至將多晶淘汰出局?
行業分析機構PV InfoLink數據顯示,自2016年起,單晶產品開始呈現明顯的上漲勢頭,全球市場占比從2016年的19%,提升至2017年的28%,2018年這一數據更是攀升至46%。
在過去的一年里,光伏領域的不少頭部企業加速轉向單晶。以晶科能源為例,這家龍頭企業2019年來參與或主導的活動,其主題均基本圍繞“高效化”、“技術變革”與“單晶新時代”展開。截至2019年底和2020年底,晶科能源將分別實現單晶硅片產能11.5吉瓦和18.0吉瓦、PERC電池(包括N型)產能10.6吉瓦和10.6吉瓦、自產組件產能16.0吉瓦和22.0吉瓦......
對于未來的市占,大全新能源張龍根分析,2020年單晶產品將占全球市場份額的80%。PVInfolink的分析師林嫣容也分析認為,2020年單晶PERC成為主流產品,多晶的市占率下降到20%左右。張治雨則分析,2020年的光伏產業,沒有了技術路線的紛爭,單晶路線將成為絕對的主流,Perc電池也會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上一篇:讓太陽能在發電之外無處不在是太陽能的未來 下一篇:分布式發電的市集買賣闡述與瞻望